保险代理人转型“质胜于量”,上市险企人力降幅显著放缓

   发布时间:2025-04-18 18:53 作者:顾雨柔

在A股五大上市险企陆续发布的2024年年报中,保险代理人队伍的规模变化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尽管行业整体人力仍在下滑,但下滑趋势已明显放缓,部分头部险企甚至出现了企稳回升的迹象。

经过长达五年的“清虚”调整后,保险代理人队伍正经历着从数量减少到质量提升的深刻转变。这一转变体现在高学历人才的占比增加、产能的持续增长以及科技赋能的深化等多个方面,标志着保险行业正步入转型的关键阶段。

具体来看,2024年末,A股五家上市险企的个险销售人力合计为138.5万人,较上一年末缩减了2.7%。与往年连续超过10%的降幅相比,这一缩减幅度已显著缩小。同时,与2024年年中的137.3万人相比,规模人力也有所回暖。

其中,中国人寿的个险销售人力基本保持稳定,达到61.5万人;平安寿险的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数量达到36.3万人,连续三个季度企稳回升,同比增长4.6个百分点;太保寿险的保险营销员数量为18.8万人,同比有所下滑,但较2024年上半年末有所提升;新华保险的个险代理人规模人力为13.64万人,同比缩减12%,但降幅主要集中在上半年;人保寿险的营销员规模人力为8.28万人,也较年中时有所企稳。

回顾历史数据,自1992年保险代理人制度引入国内以来,代理人数量在2019年达到了912万人的峰值。然而,自2020年开始,代理人数量持续收缩,截至2023年底已减至281.34万人。尽管2024年行业代理人规模仍在收缩,但降幅已明显放缓。

这一变化背后,是保险代理销售模式的深刻改革。传统的“人情”展业模式在互联网普及、产品变化和消费者保险意识提升的背景下逐渐失去效力,行业需要更具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的人员加入,以提升整体从业人员的专业度,实现客户需求的精准匹配和服务。

因此,头部险企纷纷加大优增动作,意在“锁定”优质人力。例如,中国人寿推出了新营销模式布局“种子计划”,旨在汇聚“白领能量”,探索建立金融保险规划师队伍;新华保险则推出了“XIN一代”战略性人才队伍建设项目,推动营销团队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型;平安寿险则围绕代理人“做优-晋优-增优-留优”的发展周期,提升优质新人留存,改善队伍质态。

这些举措不仅带来了人力规模的企稳回升,更推动了产能的显著提升。从上市险企2024年年报数据来看,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和人保寿险的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人均新业务价值以及月人均首年期交保费等指标均实现了同比增长。

产能的提升得益于增优与育优的双重推动。险企持续从资源、技术、薪酬等多个维度面向代理人赋能,推动其专业化、职业化转型。例如,新华保险的“XIN一代”计划推出了“全生命周期规划师(WLP)”培训体系,全方位赋能队伍成长;平安寿险则通过构建客户服务场景、拓宽“产品+服务”权益、提升训练实战性等举措,驱动队伍产能增长。

在科技赋能方面,险企也积极探索创新。例如,中国太保推出了“数字人-AI太主播代理人赋能”项目,为寿险营销员建立了数字人素材采集及运营服务体系;平安寿险则通过智能化销售工具的应用,提升代理人的获客能力和销售效率。

随着行业从粗放增长到高质量转型的深入推进,保险代理人正逐步向“顾问”转型。他们不再仅仅是低门槛的职业选择,而是需要具备金融知识、客户服务能力和合规意识的专业岗位。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代理人的职业素养和服务质量,也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