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喜剧界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盛宴,尽管未能被冠以“喜剧元年”之名,但其在年度内的表现无疑堪称“喜剧大年”。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的收视旺季,喜剧类综艺节目在大屏端的累计观看次数已高达17.2亿,观众的平均观看完成度相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18.7%。在网络平台上,喜剧综艺的数量同样显著增加,全年综艺节目总量超过400档,其中喜剧类综艺的热度更是跻身前五,喜剧人们在这一年里收获颇丰,相关热搜话题超过一千个。这些数据无疑证明了笑声的重量、搞笑的价值以及快乐的回报。
然而,随着资本的涌入,喜剧产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样一个充满“钱途”的行业中,喜剧节目还能否保持其原有的“笑果”?百亿喜剧产业的新痛点逐渐显现。
据艾媒咨询统计,2023年中国喜剧市场规模已突破200亿元,年增长率高达15%。这一产业的受众主要集中在20至35岁的年轻人,其中80%的观众每周至少会观看一次喜剧节目,消费能力在百元以上。喜剧市场的价值直接对标年轻人的笑声,笑声越响亮,产业的价值就越高。但问题在于,当喜剧产业有了钱之后,它还能否继续让年轻人发笑?
以喜剧演员何广智为例,他在成名后显然没有刚出道时那么有趣了,评委们对此也颇有微词。这反映出喜剧产业的一个客观矛盾:如何在保持商业价值的同时,不失去其娱乐本质。这也是当前喜剧产业面临的新痛点——如何激发观众的笑声,即解决“人”“货”“场”的问题。
以《单排喜剧大赛》为例,该节目通过创新“人货场关系”,成功解决了这一痛点,即便身处百亿产业之内,依然能够脱颖而出。节目最核心的驱动力在于其选手,他们风格鲜明,充满锐利感,与那些逐渐钝化的老牌喜剧人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集体锐利感和通透风格,恰恰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单排喜剧大赛》第二季延续了这一风格,并进一步扩大选手规模,据悉将有超过400名选手参与。节目组与选手共同搭建起内容供应链体系,让喜剧效果得到进一步放大。我们不缺个性独特的年轻演员,缺的是一个能够让他们尽情展示的舞台,《单排喜剧大赛》第二季正是这样一个舞台。
回顾第一季,许多选手在这个舞台上崭露头角,并形成了良性生态闭环。例如,冠军姚尧通过《黛玉播播间》和《一条小蛇精》等作品走红,李大脑门则以夸张的肢体语言演绎新闻播报,将搞笑与艺术完美结合。他们因节目中的出色表现而受邀参加2025年央视春晚,演绎的小品《点点关注》成为除夕夜年轻人喜爱的语言类节目。
这些成功的喜剧人之所以能够继续搞笑,原因在于他们通过节目获得了商业代言等场外变现机会,从而证明了自己的风格能够实现“内容+商业”的良性闭环。他们不必担心“有钱了就不能随便搞笑”,因为他们已经找到了保持和放大风格的路径。
从内容款式来看,《单排喜剧大赛》呈现给观众的内容丰富多样,不拘一格。节目的目的只有一个:表达。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喜剧,只要能够触动观众的心弦,引起共鸣,就是成功的。
在场景方面,《单排喜剧大赛》也进行了创新。节目播出后,开始向各路社交媒体输出切片卡段,年轻喜剧人们利用各种“不设限的喜剧生产力工具”输出个人风格内容,每个切片都能让人发笑。第二季将更加放大这样的场景,基于抖音生态拓展全新直播形式,每个人的表演都将通过直播呈现。在传播场景上,节目将采用“1+n”曝光的账号矩阵,覆盖更多圈层人群,包括短视频、长综艺、直播、vlog以及线下剧场等多种形式。
中国喜剧供应链的升级正在加速进行。《单排喜剧大赛》第二季通过扩展演员阵容、创新内容款式以及全方位覆盖场景等方式,推动喜剧内容产业实现新升级。这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更多欢笑,也为喜剧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