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ToC转型秘籍:IPMS体系如何助力突破高端市场困局

   发布时间:2025-07-14 17:06 作者:冯璃月

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汹涌浪潮中,华为终端的历程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商战剧。2003年成立的华为终端,起初以运营商定制业务为主,产品覆盖小灵通、CDMA手机等无线设备。然而,随着功能机时代的终结和智能手机时代的来临,华为终端在2010年踏上了战略转型之路,力求从ToB业务向ToB与ToC业务并重转变。

转型的核心目标直指公开市场,华为终端意图推出自主品牌终端,并在巩固运营商业务的同时,实现从“定制贴牌”到“自主品牌主导销售”的跨越。这一战略调整不仅是对技术变革的响应,更是突破传统业务瓶颈的必然选择。然而,转型之路并非坦途。

2012年,华为终端推出了首款高端机型Ascend P1,以超薄机身作为卖点,定价亲民。然而,除了轻薄之外,P1在屏幕、芯片等核心配置上并未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全年销量未能突破百万台,与苹果、三星等巨头相比相去甚远。同年,Ascend D系列旗舰机型也遭遇了芯片技术问题的困扰,发热问题引发用户不满,尽管后续机型硬件配置顶级,价格优势明显,但仍因品牌溢价不足,难以打开市场。

更为严峻的是,华为终端在砍掉大量低端机型与运营商定制业务后,陷入了“高端未立、低端已弃”的困境。市场协同机制缺失、上市节奏把控不当、品牌认知与渠道建设瓶颈等问题逐一浮现。产品上市时,行销、市场、渠道、零售等部门各自为政,导致营销资料滞后、供货不及时等问题频发。同时,长期依赖运营商渠道,华为终端在公开市场渠道建设上近乎空白,经销商窜货、擅自降价等行为频发,进一步冲击了品牌信任度。

面对转型初期的重重困境,华为终端开始了深刻的反思与调整。2012年下半年,公司确立了“坚持高端路线、优化上市节奏、构建市场作战体系”的战略调整方向,并引入了GTM(Go to Market)产品上市流程体系,即IPMS1.0。这一体系明确了产品上市操盘的第一责任人——GTM经理,实现了研市协同标准化和营销资源集约化。

2013年6月,GTM体系在Ascend P6机型上市中试点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P6凭借“美颜自拍”功能,成为华为首款销量突破400万台的中高端旗舰,标志着华为终端在公开市场运作能力上的重大突破。此后,华为终端不断迭代优化GTM体系,于2015年正式推出IPMS(Integrated Product Marketing System)集成产品营销体系,并于2016年在全产品线推行。

IPMS体系的核心升级在于从单一上市操盘转向“全生命周期管理”,整合研发、营销、销售、服务等多领域资源,实现“端到端”的精细化运营。这一体系的落地,使华为终端在高端市场的品牌影响力与份额持续提升。从P7到Mate7,华为终端凭借出色的市场表现,巩固了中高端市场地位,为后续冲击全球手机市场第一阵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华为IPMS体系的演进史,不仅是一部企业转型的奋斗史,更是一部“用体系化能力对抗市场不确定性”的教科书。从P1的失败到IPMS的成功,华为终端经历了从“技术优势≠市场成功”到“研市协同”的转变,从“ToB思维≠ToC运营”到“全渠道规则体系”的构建,从品牌溢价不足到“全生命周期品牌管理”的实施。这一过程中,华为终端深刻认识到,在消费市场,真正的竞争对手并非某个具体的产品或品牌,而是自身能否及时构建起强大的“系统战斗力”。

对于所有试图从B端市场向C端市场转型的企业而言,华为IPMS体系的演进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并非简单地照搬流程,而是要实现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从“满足采购方需求”到“洞察用户需求”,从“单点突破”到“体系化作战”。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