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沉思:文学作品中的生死哲学,你如何看待?

   发布时间:2025-04-10 14:23 作者:顾青青

清明时节,谈及生死,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与释然。在众多文学作品中,生与死的主题被反复探讨,成为人类永恒的思考。

电影《父后七日》中,丧礼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道士用台语念诵:“如今你的身体完好无损,如同少年时准备去闯荡。”这不仅是对逝者的慰藉,也是对生者的鼓励。第三日入殓时,子孙们祈求富贵与荣耀;第七日火化时,一句“爸,火来了,你别怕,随佛去”,道出了对逝者的不舍与祝福。

而在《仲夏之死》中,死亡被描述为一种事务性的手续,无论何种死法,都需经历繁琐或荒诞的仪式。这种仪式,或许是对离别的哀愁的一种缓冲,让人们在“父后某月某日”才来得及开始真正面对失去的痛苦。

然而,死亡并非终结,而是超越,是走向下一程的开始。正如《局外人》中莫而索收到的电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这种对死亡的淡然态度,或许正是对生命的一种深刻理解。

在《伊丽莎白镇》中,母亲的葬礼上,她以踢踏舞的形式告别,骨灰被洒向不同的城市,这种独特的告别方式,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自由与不羁。而在《牺牲》中,那棵种下的树,经历了个人与世界的波澜,依然需要平静地浇水,这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清明之际,我们回顾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生死记述,不仅是为了缅怀逝者,更是为了从中汲取力量,有选择地去面对生活。生死之间,或许有着我们无法言说的奥秘,但正是这些奥秘,让生命变得更加珍贵与美好。

值此清明时节,我们也诚邀您分享关于生与死的看法。您的思考,或许会成为他人生命中的一束光,照亮前行的道路。截止4月9日,我们将在评论区选出5位朋友,送出由乐府文化提供的新书《我想这样被埋葬》,愿这本书能成为您思考生命意义的伙伴。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