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卸任高管、鲍无可离职,公募告别明星时代,基金经理团队制或成主流

   发布时间:2025-05-20 16:00 作者:搜狐财经

作者|汪梦婷

公募行业“去明星化”加速。

近期,百亿基金经理鲍无可正式离职,“公募一哥”张坤官宣卸任易方达副总,过去基金行业“投而优则仕”的潮流出现逆转。

据统计,截至5月19日,今年已有141位基金经理离任,超过去年同期。过去的2024年,基金经理离任数量续创新高,全年共有361位基金经理离任,包括中庚基金丘栋荣等知名基金经理。

“现在监管鼓励基金经理团队制,相当于大家比较公开透明,相互之间策略能够分享。”业内人士表示,“其实这样也好,只要基金公司能保证团队架构的基本稳定,走一两个人没事。”

知名基金经理离职传闻落地

5月17日,景顺长城基金连发8条公告,宣布基金经理鲍无可因个人原因于离职,其管理的8只基金产品也同时卸任。

公告还透露,鲍无可不会转任公司其他工作岗位,并已按规定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办理注销手续。此前的4月12日起,鲍无可旗下8只基金产品接连增聘基金经理,已引起业内人士以及投资者的猜测。

公开资料显示,鲍无可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具有 17 年证券、基金行业从业经验,曾担任平安证券行业研究员,2009 年 12 月加入景顺长城基金,历任研究部研究员、高级研究员,2014 年 6 月起担任股票投资部基金经理,离职前任股票投资部执行总监。

离职前,鲍无可管理基金资产总规模162.07亿元,业绩也可圈可点,为行业为数不多的“双十”(从业年限超过10年,年化收益率超过10%)基金经理之一,并多次揽获明星基金奖、金基金奖等奖项。

数据显示,除了任职时间仅1年27天的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C之外,鲍无可管理过的其他16只基金(A、C类分开计算)任职回报均为正,其中管理超过10年的景顺长城能源基建混合任职回报接近375%,管理超过8年的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回报率185%。

不过,虽然鲍无可资历较深且业绩优良,却始终未能跻身景顺长城基金高管序列。与之相对的是,2015年1月加入景顺长城基金的刘彦春,早已于2021年3月便晋升为公司副总经理,而近年刘彦春业绩滑坡,颇受基民指摘。

对于鲍无可离职后的去向,业内人士猜测其将“奔私”。而其继任者刘苏、邹立虎、张仲维、王勇,能否一如既往为基民创造稳定回报,也受到议论。

公开资料显示,接受鲍无可旗下产品的基金经理中,刘苏投资年限最长,风格也与鲍无可风格相似,他管理的景顺长城竞争优势混合多只重仓股与鲍无可重合。

不过,在接手鲍无可三只基金后,刘苏管理的基金达到10只,规模超过155亿元。“一拖十”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基金公司面临的人才紧缺窘境,而基金经理是否有足够精力管理好基金,也在投资者心中划上问号。

年内141位基金经理离任

近年,公募基金经理人事变动频繁,行业“去明星化” 趋势显著。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9日,2025年已有141位基金经理离任,其中不乏一些行业“老将”,大多出于“个人原因”。

过去的2024年,公募基金行业基金经理离任数量续创新高,全年共有361位基金经理离任,较2023年增逾15%,包括中庚基金丘栋荣等知名基金经理。

事实上,从2023年7月公募基金费率改革至今,公募离职潮越发汹涌。今年5月7日,《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文简称《方案》)正式公布,对于主动权益基金经理而言。

《方案》规定,对基金经理的考核,基金产品业绩指标权重不低于80%。对基金投资收益全面实施长周期考核机制,其中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

关于薪酬制度,《方案》称,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业绩比较基准超过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要求其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显著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经理,可以合理适度提高其绩效薪酬。

一位基金经理表示,“主动权益的基金经理,现在还是略微比较迷茫。在业绩基准的要求下,到底该坚持自己的风格,还是成为一个增强型指数基金经理,是有点纠结的。”

“现在监管鼓励基金经理团队制,相当于大家比较公开透明,相互之间策略能够分享。”该基金经理称,“其实这样也好,只要基金公司能保证团队架构的基本稳定,走一两个人没事。”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还有不少明星基金经理放弃管理职务,专注投资研究。就在5月16日,易方达基金发布公告称,张坤因工作调整,不再担任易方达基金公司副总经理一职,原因为“专注于投资工作。

过去,“投而优则仕”是公募基金行业激励优秀投研人才的一种方式,如今却出现反向潮流,不少投研出身的高管选择主动“减负”、不再兼任管理职务。

据统计,自2024年以来,已有多家基金公司高管级别的基金经理放弃管理职务,回归基金经理岗位,如万家基金副总经理黄海、安信基金副总经理张翼飞、信达澳亚基金副总经理冯明远、诺安基金副总经理杨谷、睿远基金总经理陈光明等。

“这样的变化,有利于基金经理发挥投资专长、专注做好基金管理,更好地为客户创造价值。”业内人士称,高管级别的基金经理本就是公司的核心投研力量,更专注地投入投资研究之中,有助于基金公司投研能力提升。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