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京东与美团在外卖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不仅业务层面针锋相对,公关战也打得如火如荼,为平静的互联网江湖掀起了波澜。这场高手间的较量,让人不禁感叹,这才是互联网行业应有的激烈与活力。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家激战正酣的公司,都有着相似的狠角色背景,历经无数战役,铸就了今日的辉煌。
在它们的成长历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是,两者都曾通过并购来壮大自身实力。京东通过一系列动作,最终将达达快送完全纳入麾下,使其成为京东外卖业务的重要支撑。而美团最著名的并购案,莫过于2015年与大众点评的合并,这一举动使美团在O2O浪潮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大赢家。追溯互联网行业的投资并购热潮,其源头或许可以追溯到“3Q大战”。
“3Q大战”于2010年爆发,不仅深刻影响了涉事双方360和腾讯,也对整个互联网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开放共赢逐渐成为行业共识,创业者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面对巨头的进入,创业者不再只有生死两条路,而是有了更多选择,如与巨头合作、被收购,或是同行间的垂直整合。腾讯和阿里两大巨头在这一时期的投资风格截然不同,腾讯以投资不干涉为主,如搜狗、京东、58同城等;而阿里则更倾向于收购控制,高德、银泰百货、UC等均被其收入囊中。
2014年,巨头们纷纷加速跑马圈地,进行生态布局,资本游戏频繁上演。到了2015年,互联网行业更是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并购潮。滴滴与快的、58同城与赶集、美团与大众点评、携程与去哪儿,四起并购案贯穿全年,尽管背后仍有巨头的身影,但它们已从主角沦为配角,更多在幕后发挥作用。这些并购案的背后,是市场竞争白热化后,双方股东为了共同利益而推动的合并。
合并后的公司,往往能够迅速成为行业老大,告别烧钱式扩张,整合优质资源,以更健康稳健的方式发展。然而,合并也带来了不少挑战,尤其是两个风格迥异的团队如何协同作战。联席CEO制度虽然在一开始被视为权宜之计,但最终总有一方会离开。快的的吕传伟、赶集网的杨浩涌、大众点评的张涛、去哪儿的庄辰超,均未能留在合并后的公司。
58集团的姚劲波在2018年直言,联席CEO模式走不通。他提到,58同城在并购赶集后,曾尝试联席CEO模式,但后来发现行不通,最终拆分出瓜子二手车。如今,距离这些并购案发生已过去十年,整合后的滴滴、58集团、美团、携程,各自发展如何?
美团和携程作为上市公司,其财报清晰展示了它们的业绩。2024年,美团营收同比增长22%,净利润同比猛增158.4%,表现强劲。携程的净营收也同比增长119%,净利润同比暴涨547%,同样令人瞩目。而滴滴和58集团则因退市而难以直接从公开渠道获取其业绩信息。滴滴虽然退市近三年,但仍会定期披露季度业绩,2024年营收首次超过2000亿元,并实现扭亏为盈。相比之下,58集团的财务状况则显得较为神秘,但从侧面了解到的信息显示,其营收和净利润与美团、携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美团和58集团均深耕本地生活服务领域,且都曾获得腾讯和阿里两大巨头的青睐。然而,十年后,两者的命运却大相径庭。美团在营收和净利润上遥遥领先,而58集团则显得不尽如人意。这一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深思,互联网行业的并购与整合,究竟能带来怎样的长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