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质到心灵,中国消费市场迎来“悦己”情绪价值新时代

   发布时间:2025-04-18 17:19 作者:沈瑾瑜

在今年的春日里,上海的一位白领女性林悦,做出了一个让周围朋友大跌眼镜的决定:她取消了预定的昂贵奢侈品手袋订单,转而报名了一个为期三个月的插花艺术课程。林悦坦言,她突然意识到,虽然背着价值万元的包包能带来短暂的快乐,但插花时那种专注和平静,却能给予她持久的心灵满足。

林悦的选择并非孤例,这背后反映了中国消费市场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变。从追求炫耀性消费,转向更加注重内心的愉悦和情感的满足,消费者的价值观正在经历一场重构。如今,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拥有,而是更加注重消费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北京一家心理咨询机构的调研数据显示,在受访的2000名都市白领中,有73%的人表示更愿意为能够带来长期心理满足的消费买单,而非追求短暂的物质享受。深圳的28岁程序员张鑫,就是这一转变的生动写照。他以前热衷于购买最新款的电子产品,但现在却成为了冥想App的付费会员。他坦言,面对调试代码的压力,他意识到情绪管理比设备升级更为重要。

这种向内心探寻的消费趋势,正在悄然改变市场格局。麦肯锡的研究指出,当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时,消费者普遍会进入“情感需求驱动”阶段。2023年,中国已有21个城市的人均GDP跨过这一门槛,为悦己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后疫情时代的不确定性也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生活的本质,消费决策逐渐从外在评价转向内在感受。

在南京经营一家独立书店的赵清,亲身经历了这一转变。她回忆道,2020年以前,顾客最常问的问题是这本书是否畅销,而现在的问题变成了这本书能带来什么感受。这种变化促使她调整了选书策略,增加了心理学、哲学和生活方式类书籍的比例,结果书店的月销售额逆势增长了40%。赵清的案例揭示了情绪价值正在成为影响消费决策的关键因素。

小红书平台上,“情绪、疗愈”相关的笔记已超过814万篇,其中90后用户占比高达72%,且半数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愈到集团发布的《2024年度疗愈经济用户报告》显示,约60%的城市青年存在焦虑情绪,其中18%的人达到中度或重度焦虑水平。全球健康研究所预测,到2025年,疗愈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年增速高达10%。这些数据表明,消费者未来更愿意为情绪体验付费。

在广州,29岁的广告从业者王檬每个月都会光顾一家“猫咪咖啡馆”,尽管这里的咖啡价格是普通店的三倍。她表示,看着猫咪慵懒的样子,工作压力瞬间消散,觉得这钱花得很值。这种为情感体验买单的行为,正在从小众选择逐渐变为大众趋势。

消费者的价值观也在逐渐体现在他们的购物选择中。杭州白领陈默的购物车变化颇具象征意义,国际大牌护肤品被替换为国货成分党品牌,快餐外卖也让位于有机蔬菜配送。他的选择代表了一个正在扩大的消费群体,他们不仅关注产品功能,更看重品牌所传递的价值观。尼尔森IQ与世界数据实验室联合发布的《Z世代消费报告》显示,77%的Z世代消费者表示不会从环保标准差的国家购买商品,他们更喜欢购买可持续品牌,并愿意为可持续产品多花费10%的钱。

这种价值观消费的兴起,反映了消费者身份认同方式的转变。当物质丰富到一定程度后,人们需要通过消费行为来定义自己是谁,而不仅仅是拥有什么。这种心理机制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小众品牌能够异军突起,它们提供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身份标签和生活态度的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向内探寻的消费趋势并非简单的消费降级,而是更具策略性的消费重构。消费者不是不愿意花钱,而是更加注重把钱花在能够真正提升生活品质的地方。家电行业就是市场快速响应这一变化的例证之一。主流品牌纷纷推出“体验店+”模式,顾客可以在体验店里学习如何使用新产品来提升生活质量。

面对这场消费变革,市场参与者既面临挑战也迎来机遇。最直接的挑战是如何准确定义和量化“情绪价值”。上海某新兴茶饮品牌最初主打“治愈系”概念,但销量并不理想。经过用户调研后,他们调整了策略,将重点转向“都市社交润滑剂”的定位,业绩迅速提升。这表明,过于抽象的概念可能难以打动消费者,而明确且易于理解的价值点则更容易被接受。

另一个关键挑战是避免“情感营销”的过度商业化。消费者正在变得越来越敏锐,能够分辨出真诚的情感连接与拙劣的情绪操纵。未来成功的品牌需要建立更加立体的人文价值体系,通过产品质量、香气故事、文化联名等方式,构建完整的情感体验生态系统。这种“功能+情感+价值观”的三维价值主张,正在成为新消费时代的主流模式。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