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了一项由我国主导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即IEC 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这一消息的公布,标志着我国在养老机器人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该标准深入探讨了互联家居环境下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涵盖了日常生活、健康护理等多个方面。它不仅提出了养老机器人的功能和性能分类,还明确了可用性、可靠性、无障碍设计、能耗和噪声等通用要求。尤为重要的是,针对养老机器人的特定功能,如健康状况和紧急情况监测、与家人及医护人员的通信、家务及娱乐支持、外出和助行等移动性辅助,以及信息和数据管理性能,标准均给出了详细的技术要求。
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机器人成为了缓解社会养老压力、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1亿,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26亿。而我国的情况同样严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占全国人口的2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更是高达15.6%。
面对这一庞大的老年群体,养老机器人的出现无疑为他们的居家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不仅能够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照料负担,还能帮助老年人保持独立生活的能力,享受高质量的生活。近年来,我国在政策层面也加大了对智能护理机器人及相关产业的支持力度,旨在推动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的发展。
在政策的引导下,市场上涌现出了众多养老机器人品牌,如沈阳新松、江苏艾雨文承、山东泽普医疗、戴恩医疗科技、深圳优必选、深圳赛为智能、苏州伊利诺等。这些企业纷纷布局养老机器人领域,致力于研发出更加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智能产品。
据业内人士透露,我国智能护理机器人产业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该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这一数据无疑为养老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