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清明时节的过去,春意盎然,民众出游的热情逐渐升温。往年此时,乡村精品民宿,特别是北上广等大都市周边的乡村精品民宿,早已进入一年中的黄金季节,价格高达数千元的房间被城市中的中产阶级争相预订。
然而,今年的景象却大相径庭。据多位经营乡村精品民宿的业内人士透露,今年五一前后的预订情况并不理想,与前两年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加之近日莫干山知名民宿品牌大乐之野被携程收购的消息传出,更引发了关于乡村精品民宿是否已走到尽头的热议。
曾经备受欢迎的乡村精品民宿,为何如今不再受城市中产阶级的青睐?有观点认为,这是由于城市中产阶级的消费降级,钱包紧缩,导致他们无力再承担高昂的周末休闲度假费用,即便是维持原有的小资生活方式,也不得不放弃价格昂贵的乡村精品民宿,转而寻找性价比更高的乡村住宿选择。
但有着近30年乡村精品民宿经营经验的B先生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乡村精品民宿作为城市中产阶级休闲度假的主要方式之一,其需求是旺盛且刚性的。无论经济环境如何变化,城市中产阶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不变的。
“就像人们需要遛狗一样,城市中产阶级也需要回归自然、亲近乡野,这是人的天性。只要这一点不变,乡村精品民宿就永远不会没落。”B先生笑称。
实际上,乡村精品民宿当前的问题主要出在供给端。B先生在日常经营中发现,城市中产阶级在预订乡村精品民宿时,讨价还价的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价格在千元左右的民宿。他们不再只关心房间的朝向、大小和是否适合孩子,而是更多地询问是否有折扣。这一现象反映出,城市中产阶级对乡村精品民宿的新鲜感和期待感正在逐渐降低。
与十年前相比,城市中产阶级对乡村精品民宿的态度发生了本质变化。那时,他们对乡村精品民宿充满好奇,迫切想了解这些高价民宿与城市五星级酒店有何不同,是否能在乡野间的农家小院中找到神清气爽的感觉,民宿老板是否真的有故事,是否能真正体验当地人的生活。这些好奇和期待支撑起了他们对乡村精品民宿的旺盛消费。
然而,如今许多乡村精品民宿已经沦为单纯的住宿场所,特别是近年来民宿供给量的疯狂增长,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使得乡村精品民宿越来越像一个普通的睡觉空间。城市中产阶级对此感到困惑和乏味,既然民宿千篇一律,他们更愿意选择价格更便宜的住宿,因此讨价还价成为了常态。
乡村精品民宿数量在过去十年中呈现爆发式增长,但为何数量越多,反而越无法满足城市中产阶级的需求?B先生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许多乡村精品民宿在发展过程中走了弯路,具体表现为“一个典型和两个极端”。
一个典型是过度网红化。为了追求流量,许多民宿将精力放在打造吸睛的网红建筑上,忽视了在地文化的融入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当滤镜破碎后,这些民宿自然遭到了城市中产阶级的唾弃。
“两个极端”之一是乡村精品民宿日益“乡村精品酒店化”。越来越多的民宿打着乡村精品的旗号,却实质上在做精品酒店的项目。它们能够拿到酒店才能申请的《特种行业经营许可证》,在管理、服务、运营等方面也与精品酒店无异。这导致城市中产阶级在体验后感到失望,觉得虽然住得舒服、服务到位,但无法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两个极端”之二是乡村精品民宿“过度乡村化”。一些民宿为了营造乡村氛围,过度保留老屋子的原始状态,甚至出现了破败不堪的现象。而房间内部却装修得如同五星酒店一般豪华,这种二元割裂感让消费者一时不知该如何评价。
B先生强调,乡村精品民宿的建设必须回归第一性原则,即消费者来这里首先是为了住得舒服,其次才是体验在地文化。在平衡住宿舒适性与在地文化展现方面,应坚守“有用的留下,没有的拆掉”的原则。
他以乡村老屋子的贴纸木质菱形窗花为例,虽然许多民宿不惜重金还原和保留这些元素,但后续却面临防风保暖不足、易损坏、进蚊虫以及安全隐患等问题。B先生忍不住吐槽道:“大家真的想过为什么古人要用这种贴纸的菱形窗花吗?”其实只是因为当时没有或买不起玻璃,窗户只能用纸来挡,而菱形窗花只是为了固定窗户纸并增加美观性。
同样地,对于老屋还原的问题,许多人认为老建筑应该最大程度保留原始状态。然而,一些建筑专家却过度强调保护在地文化,忽视了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这导致一些老房子虽然得以保留,但居住条件恶劣,居民们苦不堪言。
B先生认为,乡村精品民宿的改造不应掉入“保护在地文化陷阱”,而应在提升住宿体验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有用的在地文化因素。
他指出,乡村精品民宿现在迫切需要重塑,重塑的关键词不是创新或突破,而是“回归”,即回归到乡村精品民宿本来的样子。这包括产品形态的重塑、当地人深度参与以及带动村民自营民宿经济的繁荣。
在产品形态方面,B先生认为院落式民宿是既能够得到城市中产阶级高度认可、又能完美保留在地文化氛围、还能让经营者获得良好经营报表的乡村精品民宿产品形态。它具有用地成本低、私密体验性好以及更好融入当地等优势。
在当地人深度参与方面,B先生强调,一个乡村精品民宿项目如果没有当地人深度参与,大概率会遭遇失败。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地村民最初对民宿的高价感到好奇和不解,甚至揣测民宿里是否在进行非法活动。这种外来者与当地人的隔膜导致民宿在建设运营和大众消费上存在许多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B先生认为需要处理好乡村精品民宿与当地之间、城市中产阶级与当地村民之间的关系。这包括给予当地人同等的发展权和信息获取权,以及通过各种方式让他们更丝滑地参与到民宿的建设、运营和发展中。
最后,在带动村民自营民宿经济走向繁荣方面,B先生指出,当前乡村精品民宿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引入几家甚至几十家成熟的民宿品牌就能实现乡村振兴。然而,这种方式不仅开发成本高,而且民宿项目的容载率有限,无法承载大量流量。
他认为,乡村精品民宿的未来发展应该是鼓励、带动和扶持当地村民打造自己的高品质民宿。这不仅可以满足城市中产阶级对乡村氛围的期待,还能开拓更大的增量市场。同时,对于乡村精品民宿品牌和操盘手来说,他们将成为产业链上的赋能者,为村民提供方法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