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科技界迎来了一项关于年轻恒星行为的新发现,该成果由scitechdaily在5月13日率先报道。研究显示,年轻恒星并非单向地从行星盘中损失物质,它们还能通过一种称为Bondi-Hoyle吸积的机制,从环绕的气体云中获取额外的物质。
领导这项研究的Paolo Padoan,目前为达特茅斯学院的研究教授,同时也是巴塞罗那大学宇宙科学研究所的一员。他指出,年轻恒星周围的行星形成过程远比科学家们之前所理解的更为复杂多变。
传统理论认为,行星盘随着为恒星和行星提供成长所需的物质而逐渐萎缩。然而,这项新研究揭示了一个不同的图景:恒星能够从周围的气体和尘埃中吸取物质,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行星盘的重建,甚至可能使其规模扩大。
相关研究成果已在《Nature Astronomy》上发表,它不仅对现有模型提出了挑战,更强调了环境因素在行星演化中的核心作用。Padoan及其团队通过精密的模拟和数据分析,揭示了这种动态过程如何深刻影响着整个星系的结构。
研究的焦点集中于Bondi-Hoyle吸积机制,这一机制允许年轻恒星捕获其周围的物质。尽管这种吸积过程所获取的物质量并不足以显著改变恒星的总质量,但它却足以重塑行星盘的形态和特性。
Padoan团队深入探究了星际气体的湍流运动,这种复杂而混乱的流动模式决定了恒星能够从周围环境中吸取多少物质,以及这些物质如何影响行星盘的特性。研究结果显示,这种吸积过程不仅为行星盘补充了质量,还为其提供了必要的角动量,从而有助于解释观测到的行星盘规模。
这一发现不仅为我们理解恒星和行星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未来探索宇宙中的生命起源和星系演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