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联想再次展现了其强大的市场统治力。2025年第一季度,联想凭借25.9%的市场份额,以4.8%的出货量同比增长,稳坐行业头把交椅。这一成绩不仅彰显了联想在全球PC市场的深厚底蕴,更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久前,联想集团2025/26财年誓师大会召开,董事长杨元庆在会上掷地有声地宣布,联想将全力冲刺AI PC领域,将AI PC的重要性提升至战略高度。这一决策,无疑是对未来市场趋势的深刻洞察和积极应对。
然而,就在联想高举AI PC大旗之际,其长期合作伙伴英特尔却悄然改变了立场。英特尔开始弱化AI PC概念,转而将重心投向边缘计算领域。这一变化,不仅让联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更揭示了PC行业在面临技术变革时的复杂与微妙。
联想押注AI PC,意在通过本地算力重塑用户体验,推动PC产业的创新发展。然而,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的崛起和AI智能体的普及,本地算力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评估。AI应用的入口正在向云端转移,用户只需通过简单的设备就能连接到强大的云端算力,体验各种AI应用。这一趋势,无疑对联想AI PC的商业逻辑构成了挑战。
英特尔的战略转向,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对市场格局和自身利益的深思熟虑。随着AI算力市场的蓬勃发展,英特尔看到了更加广阔的“钱景”。其数据中心和AI组在2024年实现了营收同比增长,成为公司的一大亮点。英特尔选择将资源集中到AI算力市场,与英伟达、AMD等竞争对手展开较量,以夺回昔日的荣光。
与此同时,AI PC的未来也并非一片坦途。随着AI智能体的日益成熟,PC硬件的价值正在被弱化。用户不再需要依赖本地的PC算力来运行复杂的AI任务,而是可以通过云端智能体直接获取服务。这一变化,很可能颠覆传统的PC硬件升级周期,使PC厂商面临“管道化”的风险。
联想在AI PC赛道上的孤军奋战,无疑增加了其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尽管AI PC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技术挑战和市场风险同样不容忽视。随着云端部署的算力优势日益凸显,本地硬件的AI需求显得越来越多余。用户更倾向于通过订阅软件服务来获取AI功能,而非购买高价的AI PC。
联想在AI PC赛道上并非没有竞争对手。惠普、戴尔等PC巨头也在积极布局AI PC市场,高通、AMD等芯片厂商也在加大AI PC芯片的研发投入。甚至苹果这样的消费电子巨头,也可能随时跨界入场,给AI PC市场带来新的变数。
联想长期依赖的“贸工技”模式,在面临自主可控的时代要求时,显得尤为敏感。尽管联想正在积极加大研发投入,试图补齐技术短板,但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联想若想在AI PC领域取得突破,必须快速调整策略,转向ARM架构或自研芯片,这无疑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英特尔的撤退,或许只是这场博弈的开始。随着行业洗牌的信号日益清晰,那些能够快速适应新规则的企业,才有可能在这场变革中存活下来。联想的“智能体+终端”模式能否赢得市场认可,仍需时间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AI PC的未来,将不再由硬件厂商独自书写,而是需要软件、云端服务和硬件厂商的共同努力和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