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读心术”:我们的隐私何在?精准营销背后的监听疑云

   发布时间:2025-04-18 17:06 作者:陆辰风

近期,一系列关于电商平台隐私保护的疑问在社会中引发了广泛关注。北京的张女士在与友人的一次咖啡馆闲聊中,偶然提到想要购买咖啡机,没想到当天晚上,她的手机购物应用首页就被咖啡机广告占据。令人不解的是,张女士从未在任何平台搜索过相关关键词。

无独有偶,杭州的李先生也遭遇了类似情况。他在微信聊天中提及想要更换新手机,仅仅半小时后,某电商平台就向他推送了最新款手机的促销信息。上海的陈女士同样投诉称,她只是与同事在现实中讨论了某品牌护肤品,第二天就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了该品牌的广告。

这些看似巧合的事件,让不少用户开始怀疑电商平台是否在监听他们的日常对话。电商平台则通常以“算法推荐”作为回应,但这样的解释并未能完全打消用户的疑虑。事实上,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App疑似窃听隐私”的投诉量在过去一年内激增了300%。

电商平台对用户隐私的关注似乎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有报告显示,部分主流购物应用在后台运行时,会间歇性激活麦克风采集环境音,尽管这些应用声称此举仅用于语音搜索功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算法工程师透露,理论上,应用可以提取环境中的关键词,通过语义分析匹配广告,但这种做法属于“灰色地带”,企业通常不会公开承认。

除了直接监听,电商平台还通过更复杂的数据联盟运作来获取用户信息。例如,用户在社交平台聊天中提到旅游计划,这些信息可能通过SDK(软件开发工具包)被共享给电商平台,从而触发旅行箱或机票广告的推送。一些社交平台在隐私协议中声称收集用户位置信息仅用于提供本地服务,但实际上却将这些信息共享给第三方用于精准广告投放,数据买卖已成为行业内一个“公开的秘密”。

更令人不安的是,电商平台的用户画像能力已经发展到令人细思极恐的地步。有淘宝用户投诉称,他仅在相册中保存了一张某品牌鞋的图片,从未搜索过该品牌,但第二天淘宝就向他推荐了同款鞋子。这背后是相册权限与图像识别技术的结合,应用会扫描本地图片,提取商品特征,再匹配广告库。

面对电商平台对用户隐私的过度关注,法律监管正在迅速跟进。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企业获取用户数据需获得知情同意。同时,相关部门已发布公告,将开展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针对App(含小程序、公众号、快应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问题进行治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公告指出,相关部门将围绕多个重点问题开展专项行动,包括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SDK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这无疑是对电商平台的一次警告:隐私红线不可逾越。

在数字经济时代,技术的终极目标应是服务于人,而非侵犯用户的隐私。电商平台作为数据的掌控者,需要重新审视商业伦理与长期发展之间的关系。过度采集用户数据或许能在短期内提升广告转化率,但长期来看,这种做法将损害用户信任,对平台的长期发展构成威胁。

因此,电商平台必须在精准获客与安全合规之间找到平衡点。用户、企业与监管三方应共同构建一个尊重隐私的生态,确保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个人隐私得到充分保护。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