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产业迈向高质量,布局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促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27 09:30 作者:苏婉清

在近期举办的2025中国算力大会上,一系列关于我国算力产业发展的最新数据与动向被公布。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的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量已达到惊人的1085万架,智能算力规模更是攀升至788EFLOPS。全国算力中心的平均电能利用效率(PUE)也有了显著下降,降至1.42,标志着我国算力产业正朝着高质量、规模化的新阶段迈进。

面对算力需求的持续增长,相关部门正积极规划,旨在推动算力网络“点、链、网、面”的体系化高质量发展。其中,完善算力布局政策体系成为首要任务,旨在引导各地合理规划智能算力设施的建设。同时,加速突破GPU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扩大基础共性技术的供给范围,也是当前的重要工作之一。为了更深入地推动算力应用,针对教育、医疗、能源等重点行业,专项的算力赋能行动也已提上日程。

在“十四五”期间,我国算力产业取得了显著进展,基础设施规模和水平均达到了世界前列。截至今年6月底,智能算力规模达788EFLOPS,干线400G端口数量增加至14060个,存力总规模更是超过了1680EB。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魏亮表示,国家正通过优化算力布局、强化技术协同创新、适度超前建设网络设施以及丰富算力应用场景等多措并举,持续提升算网综合供给能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也强调了有序引导算力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旨在切实提升算力资源供给质量。他提到,将继续完善算力布局政策体系,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并持续开展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建设,以应对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更高需求。

在大会现场,不少企业展示了他们在算力领域的最新布局。华为公司副总裁周跃峰提出,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数据基础设施需要更好地支撑上层的大模型与智能体的协同。他建议,在城市、行业、企业层面建设先进的数据基础设施,以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更好地支撑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国移动副总经理李慧镝则分享了他们在智算中心建设方面的成果,并透露下一步将打造立体化智能算力体系,拓展“集中化+分布式”推理算力资源。

在算力供给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相关创新成果也层出不穷。在国家超级计算太原中心,记者亲眼见证了“太行一号”先进计算机的高效运作。该计算机采用全浸没相变液冷技术,通过将所有计算部件浸没于液态冷媒中,实现了高密度、全覆盖、无死角、高效恒温冷却,有效解决了大型数据中心的散热问题。这一技术的背后,是我国在算力芯片、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浪潮云海首席科学家张东指出,庞大的市场需求潜力有望进一步加速我国云计算软硬件的发展。从芯片、整机、云操作系统、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云计算创新链、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他强调,在算力进入“多芯多模并存”的发展阶段,“一云多芯”已成为常态。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需要进一步适应发展需要,实现全链路创新布局。

为了应对算力产业面临的挑战,如算力监测效率不高、算力供需信息不全等,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印发《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到2026年,将建立较为完备的算力互联互通标准、标识和规则体系;到2028年,基本实现全国公共算力标准化互联,逐步形成具备智能感知、实时发现、随需获取的算力互联网。目前,中国算力平台已完成山西、辽宁等10个省区市分平台的接入工作,实现了“平台、主体、资源、生态、场景”的全面贯通。

截至7月底,中国算力平台运营层已注册超过1000家企业用户,入驻算力服务商逾100家,上架优质算力产品110余项。平台还为1000余名开发者提供了多源多元的在线调用服务,累计沉淀了数十亿条算力监测大数据。未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继续推动实施城域“毫秒用算”专项行动,加快建设中国算力平台,并通过丰富算力产品矩阵、优化算力交易流程等措施,进一步提升智算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