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大厂AI助手:能否逆袭互联网大厂AI应用?

   发布时间:2025-05-21 07:08 作者:ITBEAR

在AI技术的浪潮中,一场围绕应用主导权的较量正在激烈展开。这场战役不仅涉及互联网大厂,还深刻影响了手机硬件制造商的竞争格局。

近年来,华为小艺、OPPO小布、小米小爱和vivo小V等国产手机上的AI助手迅速崛起,它们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大,活跃度持续攀升。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最新报告,截至今年3月,华为小艺和OPPO小布助手的月活跃用户已分别达到1.57亿和1.48亿,超越了部分互联网大厂推出的AI应用,如豆包,仅次于行业领头羊DeepSeek。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苹果Siri在AI领域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据彭博社知名科技记者Mark Gurman分析,苹果在AI领域的落后主要归因于决策层对AI的重视程度不足、团队动荡以及Siri现有架构难以与大型语言模型(LLM)有效集成等多重因素。尽管苹果正在开发全新的LLM Siri,但市场对其信心似乎并不充足,苹果甚至考虑将外部AI供应商的Apple Intelligence品牌与Siri分离。

然而,在国内市场,手机厂商在原生AI应用上的发展势头强劲,大有超越互联网大厂之势。从2023年7月开始,国内主要手机厂商纷纷将生成式AI引入手机终端,利用庞大的用户基础和丰富的应用生态,迅速构建起以手机为中心的AI使用场景。这一趋势不仅提升了手机的功能性和用户体验,还为手机厂商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手机厂商在AI应用上的优势在于,它们可以根据AI应用的需求优化硬件性能,并在系统层面进行整合,使生成式AI与手机的其他功能无缝对接。这种软硬件一体化的策略,使得手机厂商在AI应用的推广和用户粘性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在用户粘性方面,互联网大厂的AI应用仍然表现突出。以字节跳动的豆包为例,尽管在用户规模上被部分手机厂商超越,但在使用次数和用户活跃度上仍然保持领先。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手机厂商在AI应用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大多数AI功能仍然集中在同质化领域,如AI修图、AI翻译等。即使是苹果与OpenAI深度合作的Apple Intelligence,也只是提供了智能助手、邮件摘要、图片修改等基础功能。这些功能虽然实用,但缺乏创新性,难以吸引用户长期关注和使用。

不过,手机厂商在AI应用之战中并非没有优势。它们手握移动端这一入场券,可以在更开放的心态下拥抱所有第三方AI大模型的供应商。这种开放性的策略使得手机厂商有机会与互联网大厂进行抗衡,共同推动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目前,AI应用的发展趋势正在朝着更加复杂的Agent(智能体)形态落地。在这个过程中,手机厂商和互联网大厂各有优势和挑战。手机厂商具备系统层的工具调用能力,能更好地实现多任务协同;而互联网大厂则掌握着特定场景下的用户行为数据,但跨App协作仍需依赖API开放或插件扩展。因此,在未来的竞争中,双方都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才能在AI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