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智能化趋势的加速推进,“智驾功能”已成为汽车制造商竞相展示的核心亮点。然而,在这股技术热潮背后,却隐藏着过度宣传与安全隐患的双重危机。
近年来,尤其是2025年,多起因智驾系统引发的交通事故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车主在高速公路上放心地将车辆控制权交给智驾系统,自己则在车内休息;有的车辆因无法识别道路施工障碍而发生追尾;还有车辆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突然失去智驾功能,迫使驾驶员紧急接管车辆。这些事故不仅揭示了智驾技术的局限性,更凸显了消费者对智驾功能认知上的误区。
一位行业专家指出:“许多消费者错误地将‘辅助驾驶’等同于‘完全自动驾驶’,对智驾系统的能力存在严重高估。目前的智驾技术仍处于辅助阶段,远未达到可以完全替代人工驾驶的水平。”
面对智驾领域日益凸显的问题,监管部门终于出手。工信部近期发布了一项关于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公告,从宣传、使用、部署三个方面制定了严格的细则,旨在规范智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公告中的规定不仅针对车企的过度宣传行为,更强调了生产企业在智驾安全方面的责任。例如,某车企曾宣传其车辆具备“城市道路全场景自动驾驶”能力,但实际上仅能在部分高精度地图覆盖区域实现该功能。新规实施后,此类夸大其词的宣传方式已被明确禁止。
监管的介入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对智驾领域的热度产生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对整个行业的必要保护。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技术创新,但如果任由企业通过过度宣传来抢占市场份额,最终将损害整个行业的形象和公信力。
实际上,规范与创新并不矛盾。特斯拉的Autopilot、小鹏的XNGP、华为ADS等智驾系统在明确功能边界后,依然凭借出色的技术实力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同时,德国、日本等汽车强国也早已通过立法将智驾安全纳入监管体系。中国此次的监管举措,正是与国际接轨、推动智驾行业从无序竞争走向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步。
智驾技术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出行的安全性和效率。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不能靠盲目追求速度和规模,而需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稳步前行。工信部的新规不仅是对车企的警示,更是对消费者的保护。当过度宣传的泡沫被戳破,智驾技术回归理性发展轨道,这或许才是中国智驾行业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
面对智驾技术的快速发展,你认为是否应该给这股热潮“降降温”,让技术更加稳健地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