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系列动态操作正吸引着广泛关注。这家铜业巨头,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资本布局,展现出了其在复杂多变市场环境中的战略智慧与决心。
去年11月,海亮股份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以10.39亿元的价格全面出售其所持有的金川集团1.12%股权,结束了长达12年的投资之旅。公告显示,这一交易预计将为公司带来2.23亿元的留存收益增长,回收的资金将被用于强化主营业务和提升资产运营效率。此次剥离非核心业务资产的背后,是金川集团与海亮股份在业务协同性上的不足,以及金川集团发展规划与公司投资预期的不匹配。
与此同时,海亮股份迅速将目光转向了同业整合。仅仅一个月后,公司宣布计划斥资不超过10亿元,收购金龙精密铜管集团不低于20%的股权,并与其展开深度合作。金龙集团,作为铜管行业的佼佼者,不仅拥有65万吨的铜管材产能,还在新能源驱动电机、集成电路等高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此次合作,不仅规避了历史遗留风险,还实现了双方产能的互补,提升了市场议价能力,完全符合当前反垄断审查的合规要求。
面对业绩压力,海亮股份选择了以回购和增持的方式来提振市场信心。自去年9月至11月,公司已完成了2.5亿元的回购,并启动了新一轮5亿至6亿元的回购计划。与此同时,控股股东海亮集团也承诺将增持2亿至3亿元,高管团队更是增持超过6000万元。这一系列动作,合计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不仅响应了监管层增强市场信心的号召,还通过减少流通股比例,间接提升了每股收益,为公司的估值修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新能源业务方面,尽管短期内面临一定的压力,但海亮股份的长期布局已经逐渐显现。早在2022年,公司就斥资89亿元投建了兰州15万吨锂电铜箔项目,并启动了印尼、摩洛哥等地的海外基地建设。尽管2024年上半年铜箔业务净亏损1.46亿元,但销量却同比暴增了450.51%,成功实现了对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客户的批量供货。公司还在复合集流体、钠电池材料等前沿领域加大了投入,试图通过技术迭代来抵御行业周期波动。
印尼项目瞄准了东南亚新兴市场,而摩洛哥基地则贴近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这种差异化的海外布局策略,不仅有助于规避国内产能过剩的风险,还与政策层推动的“新能源汽车出海”战略形成了良性互动。随着产能利用率的不断提升,公司的铜箔业务有望逐步实现盈利。
从金川集团的退出到金龙集团的加入,从回购增持的坚守到新能源领域的开拓,海亮股份的资本运作策略清晰地展现出了其作为行业龙头的战略韧性。这一切的背后,是对主营业务竞争力的极致追求、对政策红利的精准把握,以及对长期主义价值观的坚定坚守。尽管短期内业绩面临挑战,但随着铜管行业整合效应的逐步释放和新能源赛道拐点的到来,这家累计盈利超过106亿元的“隐形冠军”,有望在周期轮动中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