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增强现实(AR)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个不同寻常的合作趋势正在显现:AR眼镜制造商与碳化硅企业的联系日益紧密。多家行业领头羊已公开分享了合作的最新进展,揭示了AR产业链对碳化硅材料日益增长的重视。这一趋势的背后原因,在西湖大学与慕德微纳最近联合发表的论文中得到了新的阐释。
论文题为《电子设备散热的新途径:高导热透明辐射散热器》,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采用碳化硅材料制成的智能眼镜光学镜片,旨在解决AR眼镜中微型投影装置过热的问题。据研究显示,这种新型镜片能将微型投影装置的表面温度从54.3°C显著降低至29.1°C。
该设计的核心在于两大组件:一是具备卓越导热性能的碳化硅光学镜片,二是SiO2 /TiO2 /ITO多层结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散热器仅需一层微米级的薄膜,无需任何外部附件,便能实现显著的散热效果。研究团队认为,这一技术有望为可穿戴设备的热管理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随着AR/VR设备的普及,技术升级与优化成为当务之急。其中,如何有效减少设备发热是一大挑战。随着设备功率的增加和体积的缩小,使用过程中集中发热区域的温度可能超过60°C,这不仅影响电池续航,还可能给用户带来不适甚至潜在伤害。因此,高效的冷却系统对于AR/VR产品的开发至关重要。
传统电子设备散热方法主要包括热传导和热对流。热传导利用高导热材料将热量传导至冷却端,常见于CPU和LED照明中。热对流则通过流体运动进行传热,可以是自然冷却或主动式冷却,但其效率受温差和对流面积的影响较大,且通常需要额外的冷却系统或散热面积,这对设备小型化和电池续航构成挑战。
对于紧凑型的可穿戴设备而言,辐射冷却是一种常被忽视但非常重要的散热方式。辐射冷却通过调节设备发射的电磁波波长至“大气窗口”波段,使热量能够穿透大气层,散失至接近绝对零度的外太空。这种方法无需额外电能,也不会产生废热,广泛应用于建筑、车辆、纺织品、太阳能电池及可穿戴设备的热管理中。
西湖大学与慕德微纳团队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利用碳化硅光学镜片作为散热组件,结合多层结构设计,不仅满足镜片透过率的需求,还实现了高效的辐射冷却。该团队采用山西烁科晶体提供的半绝缘4H-SiC镜片,并通过复杂的薄膜沉积工艺,设计出了具有抗反射和红外发射功能的多层结构。
实验结果显示,这款碳化硅镜片在可见光谱中实现了0.9的平均透射率,在大气窗口实现了0.8的平均发射率。在与微型投影仪集成后,显著降低了投影仪的峰值温度。研究团队认为,这种冷却方法不仅适用于AR眼镜,还有潜力应用于VR眼镜、智能手机屏幕、太阳能电池封装等多种电子设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