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件无疑在汽车行业内掀起了轩然大波,不仅让小米汽车及其创始人雷军面临信任危机,也让即将召开的上海车展增添了几分不确定因素。此次事件,更是引发了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可靠性的广泛讨论。
2025年,本是行业公认的“智能驾驶普及元年”,众多车企原计划借此时机,在发布会上大肆宣扬其智能驾驶技术。然而,小米SU7事故发生后,这些车企纷纷选择了沉默,即便是蔚来、比亚迪、小鹏等过去热衷于智能驾驶宣传的车企,也不敢再轻易冒险。蔚来原本每周二发布的智能驾驶技术突破和新案例暂停更新,比亚迪高管在社交媒体上的智能驾驶相关内容也被迅速删除。整个汽车行业,无论新旧势力,对于智能驾驶的营销都变得更加谨慎。
智能驾驶技术,这个曾经被视为车企争夺市场的“杀手锏”,如今却成了“烫手山芋”。事故背后,是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深深质疑,也是行业从“技术炫耀”向“稳定为王”转变的关键节点。那么,在当前环境下,各大车企的智能驾驶技术究竟处于什么水平?谁领先,谁落后?当智能驾驶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这些车企,尤其是新势力们,还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
从技术实力来看,车企之间的差距已经相当明显。小鹏、华为鸿蒙智行、理想三家企业,已经实现了端到端大模型的全量上车,智能驾驶领航功能覆盖了从乡村到城区的全场景,包括收费站、封闭园区、地库等,场景切换无断点,时空感知和领航行为准确。小鹏自2021年开始发力,华为于2022年紧随其后,理想则在去年春夏之交通过引入“端到端+VLM”双系统,成功赶上。这三家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的领先地位,已经初步确立。
紧随其后的是蔚来和极氪,这两家车企的智能驾驶功能覆盖较为全面,但迭代速度相较于第一梯队稍慢,智能驾驶覆盖场景还有待优化,目前还未推出“车位到车位”的智能驾驶功能。蔚来作为新势力中最早启动智能驾驶研发的车企,虽然2023年夏天已经开通了高速智能驾驶领航功能,但2024年进度滞后,端到端功能尚未实现量产上车。极氪的端到端和车位到车位功能也尚未大规模应用,仅处于少量上车阶段。
第三梯队则包括小米、比亚迪、长城等车企,这些车企的智能驾驶方案大多是内部自研与外部采购的整合路线。虽然这些车企宣称的全民智能驾驶方案已经摆脱了高精地图的束缚,到达了无图城区智能驾驶阶段,但整体发展进度和用户体验上,明显落后于前列。
然而,纸上谈兵终觉浅,真正的落地水平才能决定智能驾驶的实际体验。今年以来,东吴证券在北京、上海通过大样本泛化路测以及小样本深度路测,对多家车企的智能驾驶体验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小鹏、华为、理想、特斯拉处于第一梯队,展现出了较强的实力。其中,小鹏在综合体验上表现出色,无论是大样本泛化路测还是小样本深度路测,都有着良好的表现。华为则在不同路段中展现出了较强的适应性,但智驾风格较激进。理想在升级后整体风格向平稳回复,北京路测表现优异。
魏牌蓝山、极氪、小米则属于第二梯队,在智能驾驶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在困难场景的处理能力上仍有提升空间。魏牌蓝山在本次路测中行车决策合理,新增了掉头场景,并且在深度路测中实现零接管。极氪的城市智能驾驶领航功能具备处理大部分城市场景的能力,但在避让车辆/行人、换道时或因策略激进产生接管,且尚不能实现掉头。小米在掉头能力上表现优秀,但在下匝道时对于匝道出口的识别能力有待加强。
当智能驾驶事故敲响警钟,行业从“讲故事”回归“做产品”,车企的竞争维度也将随之转变。对于新势力们来说,除了智能驾驶,能谈及的领先维度的确不多。小米的新车YU7,很可能因智能驾驶事件影响,导致整体上市发布时间节奏向后移动。而蔚来和理想,则主要是为了智能驾驶而做的更新。相比之下,零跑和极氪还算有些亮点,零跑可能会带来两款新车,极氪的旗舰SUV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然而,无论是新旧车企,技术迭代更多是为了降本,消费者也很难再为“噱头”买单。在智能驾驶熄火的这一段时间里,大概率还是会回到最原始的“价格战”。比亚迪、吉利、长城、长安等传统大厂已经做好了狙击新势力以及收割合资车的准备,无论是比亚迪的“998策略”,还是吉利25万以内的超大SUV,亦或长安可能带来的10万元级带有激光雷达的新车,都将是上海车展的看点。
当AI和智能化成为新时代汽车的普遍特征后,智能驾驶便成了车企离不开的卖点。但在消费者逐渐更为理性地重新审视智能驾驶后,智能驾驶似乎也不再是车企的最佳“谈资”。在小米SU7事件登上热搜的当晚,多家车企高管发表了尖锐的评价,虽然有的秒删,有的撤回,但还是透露出行业内的焦虑与不安。2025年的汽车江湖,已不再是PPT与口号的狂欢,车企到底几斤几两,今年的上海车展可能就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