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近期揭示了一项关于睡眠的惊人发现:一种名为SIK3-N783Y的罕见基因突变,使得部分人群仅需四小时睡眠便能保持全天候的精力充沛。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天生短睡眠者的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睡眠障碍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
通常情况下,人们需要七到九小时的睡眠才能达到最佳状态,而天生短睡眠者则能在每晚四到六小时的睡眠中保持身体和精神的良好状态。有趣的是,这些短睡眠者若睡眠时间超过他们所需的量,反而会感到不适。这一现象引发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探究这一基因突变对睡眠模式的影响,科学家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实验室小鼠中引入了SIK3-N783Y突变。实验结果显示,携带该突变的小鼠睡眠时间显著减少。相较于普通小鼠,突变小鼠每天的睡眠时间缩短了约31分钟。当人为剥夺它们的睡眠时,突变小鼠的睡眠时间更是减少了54分钟。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SIK3-N783Y突变对睡眠模式的显著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Sik3基因此前已被证实与困倦感密切相关。此次发现的SIK3-N783Y突变,是科学家们发现的第五个与短睡眠相关的基因突变。尽管之前的研究已经确定了四个与短睡眠相关的基因及其内部的五个相关突变,但科学家们对天生短睡眠者的遗传机制仍有诸多未知。此次研究为理解这一复杂现象提供了新的线索。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神经科学家兼遗传学家Ying-Hui Fu指出,睡眠期间,人体仍在进行解毒、修复损伤等重要的生理活动。天生短睡眠者之所以能在较少的睡眠时间内保持良好的状态,是因为他们能在睡眠中以更高的效率完成这些生理功能。这一发现揭示了短睡眠者保持精力充沛的关键所在。
该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研究团队表示,尽管目前对天生短睡眠者的遗传机制仍存在许多未知,但Sik3基因已成为改善睡眠效率和满意度的潜在治疗靶点。未来,随着对这一基因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有望开发出更为有效的睡眠障碍治疗方法,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