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新能源产业的风云变幻中,赣锋锂业(002460.SZ),这家昔日市值突破2000亿元的金属锂巨头,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碳酸锂价格从巅峰时期的60万元/吨暴跌至近期的7.5万元/吨,赣锋锂业首次在上市15年后交出了一份净亏损的年报,揭开了行业寒冬的残酷面纱。
碳酸锂价格的断崖式下滑,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让锂电行业从高速增长的云端跌落至深度调整的冰谷。2024年,碳酸锂的全年均价仅为12万元/吨,与2022年的高点相比,跌幅高达八成。这一价格重挫直接导致了赣锋锂业盈利空间的急剧压缩,锂系列产品的毛利率同比大幅下滑50.88%,而锂电池系列产品的毛利率也下降了23.49%。
利润空间的急剧收缩,最终导致了赣锋锂业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根据财报数据,2024年公司净亏损达到了20.74亿元,同比下降了惊人的141.93%。同时,营业收入也大幅下降42.66%,至189.06亿元。毛利率与净利率分别降至10.82%和-13.91%,同比分别下降了2.86个百分点和27.79个百分点。这一系列数据,无疑为赣锋锂业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更为严峻的是,根据能源资源咨询机构Wood Mackenzie的预测,锂市场的供应过剩可能会持续至2029年。这意味着,行业将不得不面对长达五年的“价格磨底期”,行业景气度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回升。价格体系的下行,不仅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还引发了更多的连锁反应。截至2024年末,赣锋锂业的存货规模大幅上升至86.13亿元,同比增加4.23%,占流动资产的比例高达39%。同时,全年共计提的资产减值达到了4.23亿元,占利润总额的18.38%。
在行业下行周期中,赣锋锂业选择了逆周期扩张的策略。2024年,公司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合计达到了136亿元,重点投资项目包括阿根廷Mariana盐湖、马里Goulamina锂矿等上游资源。然而,这一激进策略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却遭遇了现实的摩擦。相比过去的价格低谷,本轮下跌不仅源于供需错配,更叠加了技术路线的快速演变。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提速、磷酸锰铁锂渗透率的提升以及固态电池技术的逐步落地,均对传统锂资源的定价逻辑构成了长期压制。
在核心业务大幅缩水的同时,赣锋锂业的新兴业务却未能及时接棒。以固态电池为例,作为公司的重要发展方向,当前仍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实现规模化交付,因此短期内难以成为新的增长引擎。这使得赣锋锂业的“全产业链”战略逐渐陷入了进退失据的困境。
除了业绩压力和资产价值波动外,赣锋锂业还遭遇了资本市场的信任危机。2024年7月,证监会认定公司在2020年与江特电机的并购期间存在内幕交易行为,并作出了行政处罚。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法律风险,还直接导致了原本寄予厚望的赣锋锂电分拆上市计划的流产。这一打击对公司的资本运作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包括小米科技、东风汽车、长安汽车等在内的多家重要股东纷纷退出。
资本市场的信任崩塌对赣锋锂业的打击更为沉重。公司曾凭借“绿色锂业”形象获得MSCI ESG评级A级,但由于内控问题,其ESG评分已被多家国际评级机构下调。截至2024年末,港股通持股比例从2022年的5.48%降至3.87%,外资的持续撤出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估值下行压力。同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也升至52.8%,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高达14.82亿元。在锂价剧烈波动的背景下,过度依赖金融衍生品操作可能会进一步放大财报的波动性,使公司的估值体系更加不稳定。
赣锋锂业的遭遇,无疑是整个锂电产业由“供不应求”转向“结构性过剩”的缩影。过去资源为王的逻辑,如今正在接受市场效率和风险控制的双重检验。对于赣锋锂业而言,如何在新能源的寒冬中重建风险控制机制、降低负债率、对庞大库存建立动态对冲机制,并为可能到来的行业洗牌储备充足的现金,已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