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近期公布的2024年财报数据令人咋舌,公司全年营收为886.75亿元,同比下降了10.1%,归母净利润更是暴跌97.8%,仅录得1.05亿元。面对这组数字,乐观者或许还能从中找到一丝慰藉,戏称蒙牛“好歹还赚了个亿”。然而,对于更多人而言,这显然意味着蒙牛正面临重大挑战。
追溯蒙牛利润骤降的根源,两大“隐患”浮出水面——贝拉米与现代牧业。这两笔投资均源自卢敏放时代,彼时蒙牛如同众多处于上升期的中国企业一样,热衷于通过并购实现快速扩张。贝拉米,这一曾备受中国宝妈青睐的澳大利亚高端奶粉品牌,被蒙牛视为消费升级趋势下的重要布局,不惜斥资71亿元将其收入囊中。然而,逆全球化趋势的涌现以及中国年轻消费者生育观念的转变,让贝拉米的市场表现远不及预期,加之未能及时通过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注册制,其成为了蒙牛的一大累赘。
与此同时,现代牧业的故事同样令人唏嘘。作为曾经的国内畜牧巨头,其被蒙牛视为稳固奶源的关键一环。然而,畜牧业固有的周期性波动让蒙牛始料未及,原奶价格的暴跌导致现代牧业巨额亏损,从战略资产变成了沉重的负担。2024年,现代牧业净亏损高达14亿元,同比减少幅度惊人,达到了900%。
财报中,贝拉米因业绩未达预期计提了39.81亿元的商誉及无形资产减值,而现代牧业的亏损则直接拖累了蒙牛8.27亿元。这两项减值成为了导致蒙牛净利润大幅下滑90%的“罪魁祸首”。
这份财报也是蒙牛新任掌门人高飞上任后的首次“大考”。有人从中看到了尴尬,也有人认为这是高飞主动“排雷”的果断举措。然而,拆雷容易,重返巅峰难。蒙牛的下滑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因素。
在蒙牛财报巨亏的报道评论区,点赞最多的评论几乎如出一辙:“蒙牛没有奶味儿!”这一声音虽不乏夸张成分,但也反映出消费者对蒙牛品牌形象的某种担忧。对于一家乳业品牌而言,这无疑是最致命的打击。为了扭转这一局面,高飞正推动蒙牛聚焦常温液奶、低温乳品等六大核心业务,发力高端化战略,全面收缩战线,削减不必要的扩张。
人员缩减也是蒙牛转型阵痛的一部分。截至2024年底,蒙牛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大洋洲及东南亚地区的员工总数较上一年减少了5000多人,减员比例超过10%。这一变化背后,是蒙牛面对市场不确定性时的艰难抉择。
牛奶生意,虽然被誉为“液体黄金”,但其周期性波动却难以预测,与真正的“液体黄金”行业如石油、白酒相比,显得更为脆弱。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何许多乳业品牌选择小富即安,割据本地市场。而蒙牛,五年前还怀揣着“营收与市值双千亿”的雄心壮志,最接近这一目标的2023年,营收仍差之毫厘。如今,市值也仅为783亿港元,千亿梦想似乎遥不可及。
在消费者心中,最朴素的期待往往最能触动人心。对于蒙牛而言,或许无需过多追求高科技与规模化,只需回归本真,让消费者喝到浓浓奶味的牛奶,便足以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