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医疗寒冬加剧:巨头业绩滑铁卢,新周期法则何在?

   发布时间:2025-04-25 11:57 作者:江紫萱

消费医疗领域近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两大龙头企业的业绩滑坡尤为引人注目。智飞生物在最新的一季报中披露,其营收同比大幅下滑80%,净利润由盈转亏,达到了3.2亿元的亏损。这一消息紧接着长春高新同样黯淡的一季报,后者营收下滑,净利润更是腰斩。

回望三年前,医美、HPV疫苗和生长激素在资本市场还是备受追捧的“黄金三角”。它们不仅契合了医疗刚需,还融入了消费升级的趋势,似乎完美避开了医保控费和集采风暴的困扰。然而,这一切的美好预期如今已被残酷的现实打破。

智飞生物的业绩下滑尤为剧烈,从2023年的38.3%高增长,到2024年的腰斩,再到2025年一季度的加速下坠,公司的营收和利润均遭受重创。库存问题尤为突出,智飞生物的存货高达222亿元,远超历史水平,甚至迫使默沙东停止了对其的发货。这一连串的打击,将智飞生物推向了负增长的深渊。

同样,生长激素领域的巨头长春高新也未能幸免。其2025年一季度的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大幅下滑,生长激素这一曾经的印钞机,在集采、消费降级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多重压力下,增速显著放缓。

消费医疗领域的寒冬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早在2024年,医美龙头爱美客、华熙生物以及眼科龙头爱尔眼科等企业的增速就已经开始放缓。然而,当时市场普遍将其视为短期调整,直到今年一季度的数据出炉,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智飞生物和长春高新的加速下坠,暴露了整个行业的脆弱性。

消费医疗的溃败,一方面源于需求的全面退潮。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严峻和消费增长的乏力,消费者对消费医疗的预期发生了深刻变化。曾经不惜重金追求美丽与健康的人群,现在变得更加精打细算。另一方面,市场的过度开发也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原因。以HPV疫苗为例,从一针难求到卖不动,只用了短短五年时间。这一变化背后,是市场需求的透支和瓶颈期的到来。

尽管消费医疗的黄金周期已经结束,但其前景并非一片黯淡。据粤开证券统计,国内消费医疗市场规模可达万亿级别,且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眼科、口腔科、辅助生殖等专科医疗领域,以及医美领域,都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消费医疗能够轻松复制过去十年的高增长奇迹。当前,整个产业正处在极速转折点上,从高增速到低增速再到负增长,行业估值体系和增长预期都在经历重构与修正。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调整增长预期,完成从粗放式营销向精细化管理模式的转型。

新周期里,消费医疗企业将面临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只有那些能够深耕创新技术、建立差异化服务、控制获客成本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找到更坚实的成长路径。

消费者对健康与美丽的追求从未停止,但他们对泡沫和焦虑的容忍度却越来越低。在这个全新的周期里,消费医疗企业需要更加务实和创新,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期待。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