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控股集团近期在管理层架构上进行了重大调整,这一变动紧随其宣布收购极氪科技之后。5月15日,吉利官方宣布,安聪慧将在并购极氪完成后,正式出任吉利控股集团CEO,而吉利控股集团的首位轮值总裁戴庆,将直接向安聪慧汇报工作。
通过查询吉利控股集团官网发现,戴庆自2025年3月起便担任吉利控股集团的轮值总裁。这一制度的实施,引发了外界对吉利是否要模仿华为,推进集团核心高管轮值制度的广泛关注。对此,吉利内部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吉利与华为的轮值制度存在显著差异。华为的轮值董事长能够做出最高决策,轮值期限为半年,而吉利的轮值总裁则更像是“首席智囊”,在CEO的领导下工作,这一制度重点在于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带有轮岗练兵的味道。吉利的“轮值总裁+固定CEO”组合,既为高管提供了更多历练机会,又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决策分散问题。
吉利控股集团的业务板块复杂,包括吉利汽车、沃尔沃、路特斯、吉利科技、远程新能源商用车等多个业务集团,各业务集团独立结算、自负盈亏。品牌众多,且涉及多国市场,不同业务部门、不同子品牌之间的资源拉扯,导致了相当程度的内耗。面对这些问题,吉利集团选择在今年进一步调整阵型,梳理品牌定位,优化人事布局,其中推进高管轮值制度是一大亮点。
回顾华为的发展历程,也曾面临人员规模庞大、内部山头林立的治理难题。华为在2004年成立高层管理机构EMT,并引入了轮值主席制。随后,在2011年,华为推行了“轮值CEO”制度,旨在打破部门壁垒,协调内部利益。再到后来的“轮值董事长”制度,将职责重心转向更宏观的战略决策,同时保留了创始人对公司的掌控力。华为的轮值制度经历了三次进化,从培养管理者的全局观,到打破部门壁垒,再到强化全局平衡与创始人掌控力,逐步缓解了企业壮大后的管理压力。
吉利集团的轮值总裁制度目前并未触及最高决策层。对此,《中国工业与信息化》总编曾纯表示,华为的轮值制度精髓在于授权一群聪明的高级管理者轮值承担责任,让他们在一定的边界内对外界的变化做出判断和决策。相比之下,吉利轮值总裁的权力、责任界限尚不明朗,灵活性有多大也尚待观察。
中国移联AI与元宇宙产业委联席秘书长叶毓睿认为,轮值制度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形式上的更替,而在于促成企业治理权力结构的“去中心化”与高管群体的“全局视角重塑”。吉利首任轮值总裁戴庆,作为一位80后高管,自2000年进入吉利以来,主要负责财务工作,推动了吉利内部的财务转型,让吉利的财务体系突破部门限制,提升了业务体系的资金使用效率。然而,戴庆仍需更多站在高处历练,以跳出短期得失、局部利益的漩涡。
智能汽车产业的复杂性和对管理体系的高要求,使得华为的管理经验备受关注。除了赛力斯因与华为合作,在产品开发、生产及质量管理方面深度借鉴华为模式外,理想、小鹏、奇瑞和广汽等车企也跟进,将华为的组织管理策略及产品开发方案纳入自身体系。然而,高管轮值制度则直接触及企业的灵魂,其实行难度非常高。科技企业一旦面临技术路线、经营方向的重大抉择时,轮值高管很难做到乾纲独断,一锤定音。
吉利集团创始人李书福的状态,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相似。两者都已能够将日常经营权下放,转而聚焦战略,通过与全球的科研天才、产业界操盘高手广泛交流,获得了捕捉未来机会的能力。吉利集团已经拥有了30颗在轨卫星,用于智能导航,成立了中国车企第一的算力中心——星睿智算中心2.0,综合算力达到了23.5EFLOPS,创造性地把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功能搭载于燃油车型,推动了智驾层面的“油电平权”。
轮值制度只是吉利集团管理策略的一部分,管理层最终能达到怎样一种状态,企业最终朝哪个方向进化,需要高层管理者们根据自身情况做好调整。海尔的量子管理、华为的轮值制度、以及区块链DAO的去中心化实验,都在探寻“权力、责任、价值”的分布式新范式。这些实践以不同方式重申了一个时代命题:组织不再依赖英雄,而应激活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