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狂飙,银行贵金属业务迎春天,持仓规模大增七成

   发布时间:2025-04-25 15:02 作者:华尔街见闻

随着2024年金价的迅猛飙升,涨幅近60%,银行业原本处于边缘地位的贵金属业务正经历着显著的变革。黄金的热烈追捧不仅让银行成为了新的“淘金热土”,还推动了其贵金属业务的全面扩张。

各大银行凭借亲民的价格、丰富的产品线以及强大的信用背书,成功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目光。特别是在蛇年新春之后,各大银行频频报告金条和金饰的热销,甚至出现了断货现象,这无疑证明了黄金投资的巨大吸引力。

银行的黄金业务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对客业务和自营业务。对客业务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实物黄金和积存金。通过这些业务,银行向零售客户、企业客户以及机构投资者提供销售、回购等服务,以此赚取手续费和佣金。而自营业务则涉及银行直接参与黄金市场,如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BMA)和上海黄金交易所等,通过期货、期权等衍生产品进行交易,旨在利用市场波动获取利润并对冲风险。

金价与交易量的同步增长,推动了银行业贵金属资产规模的强势反弹。据披露,2024年末,15家上市银行的贵金属规模较年初增长了超过70%,创下了自2018年以来的最大增幅。然而,金价的高位波动也给银行的风险管理和预期管理能力带来了严峻考验。

在金价上涨的热潮中,银行纷纷抓住机遇,拓展对客业务。例如,多家银行推出了黄金回购服务,为实物黄金持有者提供回购和变现渠道。尽管受制于成色鉴定的技术门槛和设备成本,这一业务目前主要在国有银行和头部城市商业银行中开展,但已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例如,农业银行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近3000个黄金回购网点,涵盖其销售并配有回购证书的黄金产品;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也支持本行黄金产品的回购。

在销售端,银行同样不遗余力。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大型银行推出了多种新的黄金产品,如“2025年蛇年金钞”、“黄金压岁钱”等,不仅涵盖了传统的生肖金币和金钞,还扩展到了吊坠、手镯、戒指和转运珠等形态。浙商银行则与京东金融合作,推出了“狗头金”实物黄金,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

除了零售业务,银行还在对公领域积极拓展黄金相关业务。例如,年初险资获准进入黄金市场,为银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托管、报价等机会。随着10家保险公司获准投资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黄金现货、延期合约及相关衍生品,人保、国寿、太保、平安等保险公司已经进行了黄金交易。中国银行和浦发银行等也为首批试点险企提供了交易报价、托管和保证金存管银行服务。

相比之下,银行的黄金自营业务可能较为冷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虽然银行直接参与黄金市场的期货、期权等产品主要是为了对冲风险,但个别股份制银行在业绩压力下可能采取了更加激进的交易策略,从而暴露了一定的风险敞口。有国有大行贵金属业务人士指出,这类情况以股份制银行居多,国有大行注重风险,而中小银行则难以获得业务牌照。

黄金交易的火爆对银行的资产端产生了显著影响。数据显示,2024年末,15家上市银行的贵金属规模共计7705.62亿元,较年初增长了71.17%。其中,国有大行的增长尤为明显,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贵金属规模均大幅增长,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的资产更是翻倍。招商银行虽然贵金属资产整体不高,但也大幅购入了黄金,增幅超过300%。

然而,并非所有银行的贵金属资产都呈现增长趋势。规模相对较小的青岛银行和宁波银行的贵金属资产分别缩水了98.91%和23.89%。股份制银行中的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和兴业银行的贵金属增幅也小于金价涨幅,储备似乎呈现下降趋势。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黄金销售的冷淡,可能是由于热销后未及时平盘所致。

面对金价的快速上涨和抢购热潮,银行也在加强风险管理。多家银行对积存金业务进行了调整,上调了起购金额并下调了相应利率。这些举措旨在调节业务节奏和规模,避免金价波动可能带来的利率和流动性管理风险。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