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奶粉行业的老牌企业贝因美再次陷入监管风波。据浙江证监局发布的监管措施决定书显示,贝因美及其董事长谢宏,以及多位公司高管因多项违规行为被出具了监管措施。
在现场检查中,浙江证监局发现了贝因美存在的三大问题。首先,公司的收入确认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导致定期财务报告披露不准确。其次,贝因美的控股股东贝因美集团有限公司存在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的情况,2021年和2022年分别占用公司资金3091.66万元和1693.55万元,尽管这些资金在当年内已归还公司。最后,公司对广西全安圣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财务资助事项未能及时审议并披露。
尽管面临监管处罚,贝因美在公告中强调,这次行政监管措施不会影响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然而,这并非贝因美首次遭遇此类问题。据天眼查数据显示,自2017年以来,贝因美及其高管因业绩预测不准确、信息披露违规、未及时披露重大事件等问题,多次收到浙江证监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警示函和监管关注。
贝因美近年来频繁的高管变动也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公开资料显示,自2011年以来,贝因美的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董秘等职位多次发生变动,董事长一职更是在谢宏辞职后,经历了朱德宇、黄小强、王振泰等多位继任者,最终在2018年重回谢宏手中。高层的不稳定无疑给公司的内部管理带来了挑战。
贝因美的业绩也经历了较大的波动。虽然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实现了同比双增长,但拉长时间线来看,其业绩并不稳定。2021年营业收入同比下滑,而2022年净利润则由盈转亏。与伊利、蒙牛、飞鹤等头部品牌相比,贝因美的营收规模明显落后。
贝因美掉队的原因既有外部市场竞争的加剧,也有内部管理的混乱。从行业角度来看,国内奶粉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仅国内品牌如伊利、蒙牛等展开较量,国际品牌如达能、美赞臣、雅培等也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同时,婴幼儿奶粉行业市场规模总体在下滑,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贝因美还多次被曝出质量问题。作为公司的核心产品之一,婴幼儿奶粉的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声誉和消费者的信任。然而,社交平台上多位妈妈发帖称,贝因美奶粉中存在虫子、头发等异物,甚至导致宝宝肠胃炎等问题。这些问题无疑给公司的品牌形象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面对内外部的压力,贝因美也在尝试新的业务增长点,如特医食品领域。然而,这一领域同样竞争激烈,伊利、飞鹤、圣元等品牌也在积极布局。去年,贝因美还与旗下特医食品的经销商发生了法律纠纷。因此,特医食品能否成为贝因美的第二增长曲线,仍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