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这家曾经在中国乳业市场风光无两的巨头,近期却遭遇了业绩上的寒流。根据2024年财报数据,伊利前三季度实现营收887.3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61%。尽管归母净利润实现了15.86%的增长,达到108.68亿元,但营收的下滑依然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第三季度,营收为290.37亿元,同比下降6.66%,这样的表现与伊利过去的高速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业务板块具体来看,液体乳业务作为伊利的营收支柱,前三季度实现了575.24亿元的营收,尽管依然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但增长势头明显放缓。冷饮业务则实现了83.44亿元的营收,连续29年稳居市场第一,然而同样面临着市场竞争和消费趋势变化的双重挑战。奶粉及奶制品业务虽然实现了7.07%的同比增长,营收达到213.30亿元,创历史新高,但在整体市场环境下也难以独力支撑。
伊利的困境并非孤立存在。近年来,国内牛奶产量持续增长,而消费增速却相对滞后,导致市场供需失衡。据数据显示,2021至2023年,国内牛奶产量年增速均在6.7%以上,而消费增速仅为2%-3%。这种不平衡使得原奶价格承受巨大压力,自2021年以来,原奶价格已连续31个月下跌,跌幅约30%。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但也引发了产品价格难以提升、市场竞争加剧等一系列问题。
在市场竞争方面,伊利的老对手蒙牛一直紧追不舍,不断推出新产品和加强品牌营销,试图扩大市场份额。与此同时,新兴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凭借独特的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迅速占据市场一席之地。这些新兴品牌主打有机、低脂、高钙等特色,吸引了大量追求健康和品质的消费者,进一步分散了市场份额。
新生儿数量的减少也直接影响了奶粉市场。近年来,我国新生儿数量持续下滑,导致婴幼儿奶粉需求减少。经济下行带来的消费降级也让消费者在购买乳制品时更加谨慎,对价格敏感度提高。消费者的需求和选择正在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健康、营养和品质,对有机、低糖、无添加等概念的乳制品需求逐渐增加。
面对这些困境,伊利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积极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在成本控制方面,伊利凭借庞大的业务规模构建起规模化采购体系,通过整合供应链和与供应商合作优化物流配送等环节降低成本。同时,伊利还加大了对高端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如旗下的高端冰淇淋品牌“须尽欢”,不仅在原料上严选,还在工艺上创新,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在渠道建设上,伊利持续深化“织网计划”,不断投入资源精细化管理渠道,增强对渠道的掌控力。伊利还积极尝试直播、短视频等电商模式,更加贴近消费者需求。同时,伊利加强对上游奶源的把控,与国内外优质奶源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投资建设自有牧场确保奶源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
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伊利还进行了跨界投资和业务拓展,涉足植物蛋白饮料、矿泉水等领域。伊利还在加速推进全球化战略,构建起优势互补、高效协同的全球一体化经营网络。
尽管目前伊利面临着诸多困境,但乳业市场的未来依然充满希望。随着国家对乳业的重视和政策支持以及市场供需关系的调整,乳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伊利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实力、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有望在困境中实现逆袭,继续引领中国乳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