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SU7电动车的一起“智驾”功能引发的碰撞事故,造成了三人不幸丧生,这一悲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事故发生后,网络上涌现出大量对小米及其创始人雷军的造车策略的质疑和批评,诸如“智驾功能不应有版本差异”、“造车需怀有敬畏之心”、“警惕流量反噬”等声音此起彼伏。
然而,在这股舆论浪潮中,也有理性的声音试图回归事实和常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行业观察者指出,尽管生命无价,但安全技术的应用从来都伴随着成本考量。他以特斯拉的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为例,认为既然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已趋成熟,小米等国产车的L2级别智驾功能理应也达到了一定的安全标准。
该观察者进一步强调,智驾功能并非万能,它有着严格的使用规则。他提到,事故发生前,小米SU7的系统已多次向司机发出警告,提示其注意路况并保持双手在方向盘上。这一说法得到了小米披露的事故车辆运行数据的支持。他认为,智驾功能的使用者必须对自身行为负责,不能完全依赖系统。
针对小米是否夸大宣传的质疑,这位观察者表示,广告宣传与用户手册是商品社会的两个并存元素,各有其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他提到,小米汽车不仅提供了用户手册,还有智驾功能使用前的强制培训,这些都是确保用户安全使用的重要措施。
对于“流量反噬”的观点,他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在当今市场环境下,流量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小米手机和汽车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流量的助力。他反问,难道没有流量、销量低迷的“造车新势力”倒闭,就是社会的进步吗?
他还就事故中车辆起火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表明起火是由于电池质量问题引起的。他提到,高速碰撞本身就有可能导致车辆起火,无论是传统油车还是电动车都难以完全避免这一风险。他强调,当前锂电池技术尚存在局限性,固态电池等新技术仍在研发中,这既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价格问题。
这位观察者最后呼吁,大企业确实应该接受舆论监督,但在面对问题时,公众也应保持理性和客观,避免脱离事实和常识的盲目批评。他指出,这场舆论风波对小米的股价和销量或许只是短期影响,但对创新创业环境的潜在伤害可能更为深远。